【潮起英山(九)】 聚焦重点 脱贫吹响“集结号”

第五节  聚焦重点  脱贫吹响“集结号”

——精准扶贫

2015年,按照党中央国务院、湖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,英山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扶贫攻坚总指挥部,县委书记陈武斌、县长田洪光分别担任政委、指挥长。同时组建六大工作专班、三个工作组,每个工作专班和工作组分别由一名副县级领导负责。组建县“四大家”领导牵头的12支乡镇扶贫工作队、179家县直单位组成的313支驻村工作队。选配107名村第一书记,对78个贫困村、8个难点村和25个后进村实行驻村帮扶。同时,省委、省政府派出6支驻村帮扶工作队,进驻英山6个贫困村。县委县政府印发《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》《关于推进精准扶贫“3456”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》,制定“四个一批”战略规划,建立金融扶贫、资金整合、驻村帮扶、社会参与、项目管理、考核评价6项扶贫工作机制,以精准扶贫对象、精准安排项目、精准使用资金、到户措施精准、因村精准用人、精准脱贫成效为基本要求,把推进茶叶、中药材、乡村旅游、电商四大产业作为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产业引擎,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英山脱贫计划。

同年,各乡镇、各村“两委”及驻村工作队,按照“村不漏组、组不漏户、户不漏人”的要求,紧扣“四查四看”工作法和贫困人口识别“十不准”,对已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入户调查,按标准对因灾、因学、因病等漏评的贫困户进行全面筛查,确定扶贫对象。2016年,精准识别全面完成,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78个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038户106771人,其中,一般贫困户29620户94610人,低保户3959户6702人,五保户5459户5459人。

2017年,英山县被列入湖北省深度贫困县,新一届县委县政府,以省委精准扶贫专项巡视整改意见为契机,按照“五位一体”的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的战略布局,紧紧围绕“决战精准扶贫,致力绿色振兴,全面建成小康英山”的总体目标,以“贫困县摘帽、贫困村出列、贫困户销号”三大指标为基本任务,紧盯“精准扶贫、不落一人” 的总要求,以脱贫攻坚为统领,坚持绿色发展方向,全面贯彻“五大发展”理念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组织三大攻坚战役,借力 “五城同创”,开展“六大创建”,打造绿色崛起增长点,举全县之力,统筹谋划,高位推进,全员上阵,将脱贫攻坚推向深入。县脱贫攻坚指挥部,调整组织机构,抽调精兵强将,重新组建21个工作专班,按照重点贫困村每村不少于3人、非贫困村每村不少于2人的标准,派出704名县直干部驻村帮扶。指挥部将全县划分三大战区,县级领导干部全员上阵、靠前指挥;建立一周一提示、一旬一督查、一月一安排、一季一汇报制度;县级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实行“1131”蹲点调研、驻村工作队员驻村“五天四夜”、包保干部“每周扶贫日”等系列刚性工作制度,县委把对各单位领导班子考核、人才选拔任用与精准扶贫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全员上阵,各级各部门把70%以上的人力资源、70%以上的财力和社会资源、70%以上的工作时间全部投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。乡镇和村把100%的干部、时间、精力和资源投入扶贫。以“一有,两不愁,三保障”为基本指标,从教育、健康、最低生活保障、乡村人居环境、自我发展能力、百姓幸福满意度等多方面入手,统筹调度全县财力、物力、人力。以“六个精准”“五个一批”“三率一度”为工作重点,出台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”的相关决定、方案60多个。县政府整合专项资金15亿元,精准用于产业发展、医疗救助、易地扶贫搬迁、政策兜底、教育助学、贫困村“十有”建设等重点领域。扶持27478个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,发放抱团创业贷、自主创业贷等小额信贷近2.1亿元。建立特色产业扶贫机制,特色种植基地发展到27.3万亩,164家特色产业市场主体帮扶贫困户19878户,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比率达到100%,全县可比价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4485万元,同比增长4.8%。涌现出神峰山庄、志顺茶业、宏图药业等帮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秀市场主体,《中国扶贫》(2017年第2期)刊载大篇幅报道文章,向全国推介神峰山庄“公司+基地+种养合作社+农户”的扶贫模式。全县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率达到100%,全县313个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吸纳28027户村民入社。推进生态公益林、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实施,通过生态扶贫工程,向贫困人口发放生态补偿资金803.2万元,惠及贫困户13348户42906人。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08人担任生态护林员,每人年增收4000元。实施兜底政策,发放兜底资金6740万元,对农村低保对象3874户6677人、特困供养对象5531人实施兜底保障。救助孤儿66人,发放孤儿救助金54.06万元。投入资金1.8亿元,用于33个重点贫困村“十有”建设。全县313个村村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,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。行政村公路通畅率、客运班车通达率、保持率均达到100%。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100%得到解决。贫困村电网全面改造,自然村生产用电覆盖率达到100%,同时完成光伏扶贫、扶贫搬迁的电力接入。教育实施“人找政策、政策找人”的双向行动,发放助学资金3000万元,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276人次。改善贫困村小学办学条件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.47%,贫困人口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比率96%。新建村级标准卫生室12个、改扩建5个、规范达标14个。全县共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13个,有合格乡村医生/执业(助理)医师行政村比率达到100%,贫困户参加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同比提高10%以上,贫困户参加新农合比率100%。实行医保+大病保险+民政救助+补充医疗保险“四位一体”健康扶贫模式。严格执行“先诊疗后付费”和“一站式”服务、“一票制”结算制度。村村建有文化广场、图书室,村级文化设施网络齐全。“三网整合”,光纤进村入户,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达到16%。提升32个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水平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55户6247人;助学扶贫13236人;医疗救助大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3302人。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7.85亿元,其中114家市场主体贷款2.818亿元,辐射帮扶贫困户12870户;易地搬迁贷款3.5亿元,惠及贫困户6949户;扶贫小额贴息贷款1.533亿元,帮扶贫困户12529户。《人民日报》以“湖北英山创新信用评级‘贷’动脱贫”为题,对英山金融扶贫工作经验进行推广。采取政策法规宣传入垸入户,新闻媒体广泛宣传,脱贫典型精心评选,文化扶贫演出送戏下乡等措施,“好媳妇”“好孝子”“好邻里”等“道德之星”,培育一批自主脱贫、弘扬中华优秀家训、涵养良好家风、践行家庭美德的贫困户典型,推进精神脱贫。

2018年,先后发动脱贫攻坚“春季攻势”“夏季行动”“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及产业扶贫”“村出列户脱贫暨档案规范建设”等系列重大专题行动。“春季攻势”,聚焦攻坚深度贫困、危房改造、产业扶贫、健康扶贫、就业扶贫、易迁后扶配套、群众满意度提升、社会扶贫网上线运行八项主体任务,营造“春季攻势”的强大气场。通过大走访,落实惠民实事项目1237件;通过大排查”,收集问题1000余条,建立6大类工作台账313个;通过轮训,培训各级扶贫干部1000余人,培训贫困人口2556人次。全面开展向“三留守”困难家庭送温暖、免费体检活动,落实“千企帮千村”帮扶款物1144万元,对接中国红十字会落实援助项目32个、款物1165万元,受益人口52384人次。开展大力度补短,攻坚深度贫困,全面完成8个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; 2585户危房拆除重建,修缮加固1488户危房,拆除闲置房4665户;合作社发展产业基地1.2万亩;慢性病签约人41523人,募集“社会关爱医疗救助基金”136万元;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9场,创建就业扶贫车间20个,开展贫困人口创业培训132人次;全面完成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;社会扶贫网上线运行,注册52063人、贫困户46672人。

“夏季行动”从精神扶贫入手,通过补齐短板,完善农村民生基础设施,增强村级经济、贫困户“造血功能”。英山县委通过总结精准扶贫以来的经验和教训,把精神扶贫、培植“造血功能”、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、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事关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。以“铭记党恩不忘本,自立自强奔小康”为主题,持续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扶贫行动,将扶贫、扶志与扶智深度结合,全力提升农村人口获得感和对扶贫成果的认可度。在全县开展以“法律知识进农家”为主题的普法宣传,推行“村规民约+思想道德协会”管理模式,发挥“红黑榜”导向作用。既树立正面典型,亮“红榜”,弘扬正能量;又警示负面典型,亮“黑榜”,刹歪风邪气。广泛开展“一塆一堂课,一户一解读”的“微宣讲”活动,向村民解读扶贫政策,同时开展百姓宣讲活动,通过先进典型巡回宣讲,给干部群众树立学习榜样。开展全域文化活动,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,创作一批思想教育性强、群众喜闻乐见、乡土“草根”参与的文艺节目,巡回展演。2018年,完成18座乡村中小型水厂的管网延伸建设,11乡镇11082户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812人安全饮水,至此,全县农村人口全员用上“方便水”“安全水”。通过财政补助、“一事一议”筹资筹劳、社会捐助等方式,完成313个村通达20户以上居民点道路硬化。加快通讯基站建设和网络接入,实现光纤宽带进村入户全覆盖,农村24个手机信号覆盖盲区全部消除。开展以“厕所革命”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。户户配置垃圾桶、组组配放垃圾箱、村村配备保洁员。全面清理私搭乱建、乱堆乱放、乱贴乱画,整治露天粪坑、畜禽散养、沿路猪圈、杂物乱堆等突出的问题,全县农村建设有序、村容整洁、环境优美。引导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意识、卫生意识。摸清313个村集体收入“家底”,增强“造血”功能和综合实力;盘活村集体“三资”,实现村级项目共建共享、产业市场主体利益链结,开辟政策性项目扶持等增收途径,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。采用“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+建档立卡贫困户”一体化模式,组织贫困户抱团发展,发扬“自强”的精神,倡导“互助合作”方式,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。

“秋季攻坚”按照“攻坚深度贫困兼顾巩固脱贫成果、实现贫困村出列兼顾非贫困村提升、确保贫困户脱贫兼顾非贫困户满意”的思路,统筹调度。坚持县级领导干部挂职、工作专班推进,加大“十有”建设部门对深度贫困村的人才、政策、项目和资金投入,严格落实责任、项目、资金“三捆绑”,集中向未出列贫困村倾斜;聚力攻坚存量贫困户,对症下药、精准施策,大力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,最大力度帮助贫困户脱贫。以“五个一批”为核心,全面落实教育助学、医疗救助、产业奖补、小额贷款、兜底保障、残疾人扶持、“三留守”对象关照、生态补助等现有出台的扶贫政策。突出发展茶叶、中药材、特色种养、乡村旅游、电子商务等五大特色产业;做实做强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,以产业奖补政策为引领,拓展村级特色产业基地,打造“一村一合作社”“一村一主导产业” “一户一当家产业”的脱贫格局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后续工程;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拆除重建、加固、修缮工作,全面消灭农村危房;定对象、定时限、定责任、定措施,全面推进建新拆旧复垦。同步推进贫困村和非贫困村“五基建设”行动,提升村级基础设施建设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、基本产业发展、基层组织建设、基层乡村治理水平,巩固提升一个村,就建成一个美丽乡村;加大“三乡”工程建设力度,为每村办成一至两件便民利民惠民实事;通过盘活村集体“三资”、承接村级项目、发展产业、对接市场主体、能人带动等六种增收模式,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。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,注重基层需求导向,推动分配使用精准;全面落实中央金融扶贫政策;积极争取国家红十字会、省委统战部、工商联、“千企帮千村”、黄陂区等支持力度,打造“区域协作与社会关爱扶贫样板工程”;提高社会扶贫网需求对接成功率,加强贫困人口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、帮扶意愿有效对接、互联共享;加强扶贫资金监管,健全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,杜绝挤占挪用,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绩效。紧承夏季精神扶贫行动,开展以“铭记党恩不忘本,自立自强奔小康”为主题的各类精神扶贫行动,筑牢精神支撑,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,全力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。深入开展户主会、垸组会、院子会,让结对帮扶干部与贫困户面对面解难题、心贴心增感情,提升群众满意度。

到2018年,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990户 104305人,脱贫36759户103774人;贫困发生率为从30.58%下降到0.15%; 7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,45个于2016年出列,25个于2017年出列,7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贫困村2018年全部出列。历年已脱贫户收入全部超过现行贫困线标准,并建立起长效稳定增收机制,稳定实现“一有两不愁三保障”。

三年精准扶贫,统筹整合专项资金32.04亿元(2016年13.87亿元,2017年14.04亿元,2018年4.13亿元),用于精准扶贫重点贫困村“十有”建设、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、产业扶贫、易地扶贫搬迁、民政政策兜底、教育助学、医疗保障、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。建设“一网一基金”(社会扶贫网和社会关爱基金),发挥部门职能优势,统筹调动社会资源,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来。建立“教育扶贫关爱基金”,筹集基金1028万元,已对150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30万元。建立“社会关爱医疗基金”,筹集386万元资金,重点解决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对象31名,使用救助金额92万元,确保“卡外无真贫”。截至2018年,国家红十字会援建物资1000多万元,省委统战部帮扶资金825万元、省工商联和“千企帮千村”资金2000多万元(含物资折合款),省直单位对口帮扶370万元,武汉黄陂区对口帮扶3100多万元,县民政局、县教育局、团县委、县红十字会、县残联、县妇联和县总工会共争取到资金8094.2万元,县内干部职工捐资260万元。三年共发放助学资金1.27亿元,资助建档立卡学生91724人次,其中“雨露计划”补助2287.9万元,惠及12463人次;助学贷款3878.7万元,惠及建档立卡大学生5359人次。全县适龄儿童无因贫失学、辍学现象。贫困人口年度个人住院总费用报销补偿比例达到90%以上,36种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在补偿标准限额内达到90%,累计个人自付费用5000元封顶。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 7.7万余人次,住院总费用4.17亿元,累计报销费用3.76亿元,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90.02%,其中特困供养对象比例达100%。全县有标准卫生室行政村比率达到100%,有合格乡村医生/执业(助理)医师行政村比率达到100%。农村低保、五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4030元/年、8050元/年;孤儿养育标准,集中供养对象提高至1568元/月,分散供养对象提高至980元/月。全县共有兜底救助对象12755人(其中农村低保对象6943人,特困供养对象5762人,孤儿对象50人),残疾人“两项”补贴对象5440人。累计救助大病困难群众11.5万人次(含资助参合参保人数),发放医疗补助金3909万元(含资助参合资金);共救助遭遇急难型困难和支出型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或个人16170人次,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336.4万元。投入资金2.2亿元改善农村饮水、供电、通讯、文化、交通等基础设施。投入6700万元,共计解决2.21万户7.4万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,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100%。整合投入1908万元,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电接入;整合投入1560万元,用于贫困村电网改造;全县农村通生产用电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%。投入7500多万元新建基站489座(其中移动248座、联通89座、电信152座),实现光纤通讯网络村级全覆盖。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,全面实现313个村广播“村村响”、农村居民电视“户户通”。全县新修通村通组公路985公里;2018年,全县新修313个村集中居住20户以上塆组通硬化路接近300公里。全县313个村全部通水泥路、通客车,行政村通畅率100%,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%、保持率100%。投入3500多万元全面完成313个村的文化广场和图书室建设任务,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覆盖率达100%。全县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、垃圾中转站全覆盖。常态化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检查和“周末大清河”行动。坚持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原则,户户配置垃圾桶、组组配放垃圾箱、村村配备保洁员,落实村庄日常保洁制度,全覆盖实现农村垃圾治理规范化。三年精准扶贫,投入易地搬迁专项资金9.05亿元,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237户、14861人。投入资金1.79亿元,实施危房改造8166户,其中2017年和2018年两年共投入1.37亿元,改造4346户(贫困户1970户、非贫困户2736户),拆除闲置房5017户,农户人居环境极大改善。

到2018年,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.21亿元,比上年增长5.6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32.32亿元,增长3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32.69亿元,增长5.2%;第三产业增加值35.20亿元,增长9.0%。地方财政总收入79281万元,增长10.9%。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366万元,增长10.3%。农业现价总产值实现53.84亿元,可比价增长3.7%。年末茶园实有面积17.13千公顷,比上年增加0.12千公顷,比上年增长0.6%,茶叶产量28405吨,比上年增加1389吨,增长5.1%;药材实有面积6.74千公顷,比上年增加0.32千公顷,比上年增长5.0%,药材产量41741吨,比上年增加1450吨,比上年增长3.6%;蔬菜产量达到19.22万吨,板栗产量5013吨,蚕桑产量541吨,比上年增加3吨,比上年增长0.6%。牲猪存栏13.22万头,比上年增长1.9%,出栏14.68万头,比上年增长2.1%;山羊存栏63538只,比上年增长2.2%,出栏99837只,比上年增长1.7%;家禽存笼83.31万只,比上年增长1.7%,出笼134.20万只,比上年增长0.9%;水产品产量5589吨,比上年增长3.7%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62.01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1%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07.55亿元,比上年增长8.3%,其中,居民储蓄存款146.09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1%;各项贷款余额80.82亿元,比上年增长8.7%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4元,比上年增长8.7%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57元,比上年增长7.7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0元,比上年增长9.8%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48元,比上年增长9.3%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15元,比上年增长8.7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12元,比上年增长9.8%。森林覆盖率达66.7%,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10.90公顷,一个宜居宜业宜休闲、以红色为根基的美丽新英山在鄂东大别山南绽放绿色光彩。

(来源: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