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逐梦英山(六)】繁花竞秀 万紫千红总是春

第六节  繁花竞秀  万紫千红总是春

——发展社会事业

文化事业  英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故里,先辈们在推动历史进步和变革中,创造不朽的文明,留下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。新中国建立,英山文化事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,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,文学文艺创作成果丰硕,培养出熊召政、刘醒龙、姜天民三位知名作家。改革开放,全县人民着力打造毕升文化、黄梅戏文化、英山茶文化、旅游文化品牌,文化事业日渐繁荣,文化产业日新月异,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显着提高。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全县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.5平方米以上。全县318个行政村(包括3个林场村、6个社区)的图书室、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%;村级文化广场覆盖率达到98.5%;“村村响”工程覆盖率达到98.7%,2.7万套“户户通”建设已全面完成,惠及7.8万户;“百姓舞台”“广场舞”“农家书屋”遍布乡村。全县乡村各类业余文艺队伍214支,年创编节目600多个。文化惠民工程普惠乡村,每年组织开展送戏下乡160场(次),送文艺辅导60余次,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80余人(次),送戏曲进校园60余次,送电影进乡村,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军营、进企业450余场(次),送书下乡2万余册。2015年,全县70多支队伍1500多人参加“舞动英山”广场舞活动;2017年,150支队伍2万余人参加“英山民歌大家唱”,在全县产生轰动效应,成为英山群众文化特色的品牌。

全国第一个县级跳水游泳馆——英山县温泉跳水游泳馆。

周继红、伏明霞、肖海亮等23名奥运会等国内国际跳水大赛的冠军都曾在这里训练。图为青少年在跳水游泳馆学习游泳。

1990年,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,并陆续发现毕升家族墓地和相关文物,填补了中国科技史上近千年来的一项空白,在全世界引起轰动。1999年,县政府投资80万元兴建毕升纪念馆,免费对外开放,年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;2011年,投资1.5亿元,征用土地60亩,修建毕升纪念园;2012年,投资400万元,创编大型黄梅戏《活字毕升》,在全国公演,在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9项大奖。

1960年,成立英山黄梅戏剧团,六十多年来,创编移植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,大型现代戏《银锁怨》代表湖北省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,在中南海礼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,党和国家领导王任重、陈丕显、秦基伟、陈慕华、康克清等给予了高度赞赏,并接见演员、编导。湖北省委省政府赞誉该剧为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鲜花”,并授予“屈原奖”,英山县黄梅戏剧团为湖北省“把黄梅戏请回娘家”打下基础。2017年,《铁面金光悌·审和珅》,应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。

英山县黄梅戏剧团创作演出《银锁怨》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金奖,并演进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。图为《银锁怨》剧照。

教育事业  改革开放四十年,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,按照“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”的理念,逐年加大教育投入,改善教育条件。普通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成人教育协调发展;社会力量办学从无到有。迁建一中、扩并理工中专、创办实验初中,建成思源实验学校、职教中心落成,学校布局渐趋合理。

2011年至2018年,英山县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2.1亿元增加到5.5亿元,年增长23. 1%,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。自2011年起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.6%,教育投入占CDP4%,教育经费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法定增长要求。

2018年,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4所,其中幼儿园23所、小学47所、初中15所、特殊教育学校1所、普通高中4所、中职学校3所,教学点51个。全县在校生48716人,其中基础教育在校学生45484人,中职教育在校生3232人。基础教育学校在校生中:学前教育在校生9644人;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30335人,其中:小学21162人,初中9173人;普通高中在校生5397人;特殊教育学校108人。全县有教职工3251人,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℅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135.9万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53.78万平方米。2013年,英山县被认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,2014年,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。县一中、县理工中专、县直幼儿园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学校(园)。1978年,英山创办特殊教育学校,填补英山县特殊教育历史空白。2003年,民办教师群体得到妥善安置。2011年,投入资金660万元,建成英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,占地4998平方米,建筑面积2517平方米。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,英山举全县之力集资办学,教育实现”一无两有”,随着延续工程“贫九”“危改”“寄宿制”“改薄”等实施,校舍实现规范化,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。2017年,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78年的不足86%上升到100%,适龄少年入学率从1978年的低于50%上升到99.5%,小学毕业率由不足60%上升到99.96%,初中毕业率由不足40%提高到99.84%,15周岁完成率达99.98%,17周岁完成率达99.4%。教职工人数从1855人增加到3127人。小学(含幼凡园)、初中、高(职)中教师合格学历已分别从76.6%、47.8%、35.7%提高到100%、98.3%、81.1%。在册教师中特级教师19人、黄冈名师18人、湖北省骨干教师36人、中学高级教师752人。教职工获省、部级表彰152人次。

英山第一中学

2004年,实施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“两免一补”政策。2007年,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,全面实施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。2009年起,免除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,2010年,启动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。2014年,实施学前教育资助,全县各学段资助体系,实现“全覆盖”。2015年,实施教育精准扶贫。2015年-2018年全县累计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发放(免除)资助资金12699万元,资助贫困学生91724人次。2017年,英山县关爱教育基金会成立,当年募集资金680余万元,物资25万元,发放“助教助学,奖教奖学”资金65万多元,物资25万元。

改革开放四十年,英山教育事业从坚持“两学三管”到实施“两基两全”,再到办人民满意教育,各类教育协调发展,共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5万余人,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近13万人。

卫生事业  改革开放,英山医疗计生事业长足发展,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推进,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制度,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;完善基本药物制度,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。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,医疗计生服务水平提升。2018年,英山县有县级专业医疗机构4 个,专业防控机构1 个,乡镇卫生院11 家,私立医院1家,“五化”村级卫生室247 个;医疗卫生工作人员2315 人,卫生技术人员1902 人,注册执业医师870 人,注册护士780 人,卫生防疫人员95 人,乡村医生363 人。

全面完成城区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,县域内“四化”乡镇卫生院和“五化”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,提升医疗服务水平,完善质控体系,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,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;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;强化依法执业行为;完善纠纷调解机制,构建和谐医患关系。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。加强传染病、慢性病、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,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;抓好疾病防控、妇幼保健等工作;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 95 %以上,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%,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0%,确保人人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%,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,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%以上;落实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工作。弘扬中医药特色。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,将中医医疗保健与新型养老相结合,建设新型的医疗保健养老机构。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。建立并开通“居民健康卡”服务;发展远程医疗;实现省、市、县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区域的医疗资源共享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;推进“互联网+计划生育+妇幼健康+家庭发展”建设,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;不断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,深入推进关怀关爱工程;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,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,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。

(来源:英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)